12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“三农”工作作出部署。其中,“稳面积”“提单产”仍是2024年粮食生产的重点任务,会议首提学用浙江省“千万工程”经验,重提树立大农业观等,为我国农村工作提供重要指引。
粮稳天下安 单产是增产的重要潜力
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,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,坚持稳面积、增单产两手发力。会议强调,要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,稳定粮食播种面积,推动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,巩固大豆扩种成果,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,做好农业防灾减灾救灾工作,确保2024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.3万亿斤以上。
粮稳天下安。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单产的重要性。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强调“主攻单产、力争多增产”重点。
“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”“必须实施以我为主、立足国内、确保产能、适度进口、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”“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,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”国家多次强调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的重要性。近年来,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,为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提供强劲动力。
2023年,我们克服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多重不利影响,粮食生产克服黄淮罕见“烂场雨”、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、西北局部干旱等灾害影响。实际上,近年来,国内外疫情灾情交织叠加,全球粮食供应链脆弱性凸显。在此背景下,我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,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908亿斤,比上年增加177.6亿斤,增长1.3%,连续9年保持在1.3万亿斤以上。
“梳理总结近些年粮食生产的经验,面积增加的空间是越来越小,单产提升潜力还很大。与主产国相比,我们的玉米、大豆单产还有不小差距。在国内,同一生态区比如冀鲁豫不同省份单产也有差距,而且专家试验田的产量与农户大田产量更有差距。”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说。
潘文博在2023年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直言,差距就是潜力,也是努力方向。2023年年初,农业农村部启动了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,重点在200个玉米大县、100个大豆大县整建制推进单产提升,从耕种管收、地种药肥全环节找差距,拿出综合性解决方案。此外,重点抓了玉米大豆的种植密度问题,首先是选育耐密品种,配套高性能的播种机,精准水肥调控,及时病虫防控,加上中后期大面积实施了秋粮“一喷多促”,中央财政拿出24亿元支持推广这一措施,单产提升的效果十分明显。
专家指出,粮食安全仍然是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首要任务,一系列粮食稳产增产措施重磅提出。我国农产品品种稳产保供举措更加细化,单产能力提升对种业与耕地质量发展提出更高要求。
树立大农业观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
19-20日,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,要树立大农业观、大食物观,农林牧渔并举,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。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,强调要坚持不懈抓好“三农”工作,2024年,要树立大农业观、大食物观,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。
实际上,2015年12月24日至25日,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了“大农业、大食物”的新观念。会议提出,“要树立大农业、大食物观念,推动粮经饲统筹、农林牧渔结合、种养加一体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。”
专家指出,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“大食物观”的基础上,再提“大农业观”,凸显我国引领农业向更广、更深推进的决心,坚定不移抓好粮食生产,追求“粮经饲”统筹、“种养加”一体、农林牧渔结合,面向整个国土全方位开发农业资源。
“我们可喜地看到,近些年,无论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内容,还是中央一号文件,国家对‘三农’的战略部署愈发趋于落地与务实,为‘三农’工作提供明晰的指引。”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钟真说。
钟真指出,大农业观相较大食物观的视野格局更大。大食物观强调多元的食物供应体系,因此,大食物观是大农业观其中的一个产出维度。山水林田湖草沙,其各个维度都是开展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资源,大农业观还包括多元的生产化体系、多元的经营体系、多元的农业资源体系、多元的效益体系等。
“不仅如此,大供应、大流通、大消费,以及一二三产融合型的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都可以纳入大农业观。发展现代化的农业,已不局限于种养等生产环节,而是更富包容性的概念,比如农业社会化服务,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多项服务,其既可以归为第三产业,也可以归为第一产业,因为它是生产性的服务业。”钟真表示,因此,大农业观的定位更加符合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目标,也相应地需要包容性更强的措施。
聚焦“千万工程”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
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,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,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“三农”工作的总抓手,学习运用“千万工程”经验,因地制宜、分类施策,循序渐进、久久为功,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。
从资源匮乏的村庄到“全国文明村”,浙江义乌李祖村的蜕变因“千万工程”而起。今年7月,多部门印发《有力有序有效推广浙江“千万工程”经验的指导意见》。
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龚斌磊指出,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“千村示范、万村整治”工程为关键词,体现出对“千万工程”在浙江省实施二十年所取得成绩的高度肯定,对其经验的高度重视。
“‘千万工程’以解决农村人居环境问题为出发点,通过乡村环境的全面整治,提高乡村‘颜值’。在实践中,这项工程的内涵不断丰富,从人居环境整治与生态环境改善的乡村建设工程,变成一项改变乡村的发展理念、产业结构、公共服务、治理方式以及城乡关系的基础性、枢纽性工程。”龚斌磊说。
在龚斌磊看来,下一步,以“千万工程”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,需重点把握三个方面的内容。具体来看,一是要突出阶段性,对尚处于“脏乱差”阶段的乡村,改善人居环境是当务之急,当美丽乡村基本建成时,应适时启动村庄经营,践行“两山”理念,并注重长期治理,不能搞只管建设,不管维护的“三分钟热度”。二是要完善制度保障,尤其是在推动村庄经营的过程中,需要不断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,唤醒乡村“沉睡”的资源。三是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,通过一定的利益杠杆调动市场主体进入乡村建设的积极性,借助社会资本的力量做大乡村“蛋糕”,同时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,分好“蛋糕”,实现村、村民和市场主体三方共赢。
“乡村全面振兴的可持续基础是乡村产业,城乡融合的基础是乡村建设,而稳定基础在于乡村治理。”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吕开宇表示,以产业融合为抓手,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,提升善治水平,实现物质有基础、优美变环境、精神有支持和政治有保障的和美乡村,城乡各美其美。
吕开宇指出,从顶层,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决策思想和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,才能更好地营造投入有保障、要素双向流、配套无障碍、交换无差距、市场大顺畅的高效城乡融合氛围。